KU游APP:《鸿门宴》教学案例
KU游APP: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7日
《鸿门宴》教学案例
怎样的课堂是语文老师值得用一生的心血去换。“只有不断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的形式。” (王富仁)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课堂。老师在尊重学生个人见解的同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教师本人成为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体验和更细致感受的读者。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态度、情感在碰撞中不断的生长过程,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的过程应是让各种不同意义的主体参与者之间自由流动,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渐趋消失。”(《论对话》)真正实现师生间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鸿门宴》的教学设计正基于上述论述。
背景描述: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余秋雨)《鸿门宴》作为一篇传统经典的老篇目,能否新瓶装旧酒,装出个香飘万里,与时俱进。力图在设计上有所突破。《鸿门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课文注解详细,字词疏通困难不大,传统文言教学老师一手包办,逐字逐句分析翻译,不怕学生消化不良。就怕学生接受不了,什么特殊句式,虚词用法,词类活用一古脑儿全抛下,落得个月朦胧、鸟朦胧的混沌世界,以至教者口干舌燥,听者昏倒一片,让学生彻底失去了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语文的悲哀,更是教者的悲哀。
寻找突破口:
每每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是晚会、颁奖。奖项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何不给《鸿门宴》的人物来个现代包装,况且其中人物各有各的面目,鲜明生动。心中一阵窃喜,我可能找到了庖丁进刀之道。
片段1
师:今天我们邀请两位大家都熟悉的小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让我先出示他们的毕业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
(学生大声朗读)《垓下歌》是典型的一曲英雄末路,壮士悲叹的心声。乌骓马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走投无路的英雄。挥卸院煅罩毫骼:虞姬虞姬我可怎么安排你。苛硪槐叽戳搜笱笞缘玫囊魉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是刘邦,一个出生低微的小小的亭长。为何一个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会败给无赖性的小人物。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学生马上接下去,我没有好好珍惜……)这次绝佳的机会就是鸿门宴,让我们和鸿门宴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其中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气氛。
教学感想:此篇导入借鉴电视中的谈话类节目,用轻松诙谐和煽情化的语气力图消除学生对文言的恐惧感,让古文化散发出现代气息。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片段2
师:按照好莱坞的标准,《鸿门宴》是一部紧张刺激、场面火暴的动作大片,具有极高的票房号召力。这里有哪些人物登台亮相,请按阵营分类。(马上有学生分出两大阵营并用了VS表示:刘邦VS项羽,张良VS范增,樊哙VS项庄,无伤VS项伯。)
师: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当四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明显感受到参与的热情。)
教学感想:教师通过有冲击力设计,激起学生心中的涌动的波涛,趁火打劫,教师过一把隔山观虎斗的瘾.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自己去品读,研读,体会到阅读的快乐。20分钟过后,教师提醒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谈心得,交流发现。学生的讨论颇有战国说客之风,有手舞足蹈,有据理力争,有面红耳刺,更有侃侃而谈。
片段3
师:出示研讨成果,须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生:我们认为最会演戏的是刘邦这无赖流氓。(教师预料学生会用这种词汇评介并“恶毒”攻击刘邦。)
师:请问无赖刘邦是怎样炼成的?
学生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生:刘邦在危难前,放下主子的架子,称张良这部下为“君”,和《勾践灭吴》中勾践执文种之手一样肉麻。不,恶心。
生:他称项伯为兄,自作多情敬酒攀亲,假戏真唱,唱功迷人。(其中有两生居然扮刘项二人心拥抱敬酒故做亲热状,太投入了吧。)
生:这无赖在项羽面前装成了弱势群体,两次称自己是“臣”,四次称项为“将军”。
师:打。钣鹪“将军”和“大王”两个称呼中更在乎哪一个?
生:我们认为项羽勇猛、尚武、豪爽,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过分的迷信武力,且自己也能举鼎拔山,参加奥运会准拿金牌。他可能比较喜欢“将军”这个称呼,刘邦无非是摸准心事投其所好迎合项羽这种沽名钓誉的心态,难怪毛泽东告诫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生:比如还要借口上厕所(生笑)自己逃命,留下张良入虎口,称张良为“公”。是不是只要自己能活命,称别人什么都无所谓,都不会脸红。脸皮可谓真厚,“天下第一厚脸皮”非此公莫属矣。不,还有心黑。是个最会演戏的家伙。
课后反思和感想:每个高中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味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读得投入,心有所思,往往会产生与人交流的冲动,渴望自己的个性化感悟体验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也敢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理想化的课堂,应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入景入境地朗读,入情入理地解说,相互间的聆听,相互间的争辩、赞赏、接纳、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容纳。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这种研讨不是老师强加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
真正的个性化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学毕生的努力追求:课堂是有序的,但又是无序的,一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大家彼此相融,心在共振。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品说,独辟蹊径的发问,精辟机智的点拔,幽默诙谐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教室时有笑声,教室里更多思考。
这样的课堂流溢着生命的光华,成为师生共同成熟成长的舞台。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和爱心,首先要指点学生学会欣赏:读通、读熟、读出“味儿”来;一边读一边想,勾划圈注,随感随录(如词语的妙用,蕴含的情感;句段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的效果)。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表现,不仅敢于表现,还要善于表现:读书,须咬牙切齿,融进心灵,以情感动自己;讨论、争辩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以理服人。这一切都围绕语言而展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品悟与欣赏语言、积累并运用语言。这一切又不尽是为了学语言,它还和学做人结合在一起。语言在运用中活了,方法在实践中掌握了,学生对于自己也更加自信了,语文学习过程于是成为一次遨游精神世界的心灵旅行。
- 上一篇:《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 下一篇: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